5月16日下午,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岐黄蛇影——中医药与蛇的千年之缘”开展。开展仪式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馆长沈劼详细介绍了博物馆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藏品和展览,在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开展的类型丰富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博物馆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的作用,推动中医药科普与文化宣传,构建示范性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凝聚统战力量共谋中医药发展,不断探索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新途径,建设全方位文化传播新模式。
校学报编辑部主任周红光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向博物馆表示祝贺和感谢。她表示,博物馆作为“立体的百科全书”和“没有边界的教室”,为学校社科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社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她赞誉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精神家园。
图书馆、博物馆直属党支部书记王良金介绍了博物馆此次重点活动“岐黄蛇影——中医药与蛇的千年之缘”展览。本次展览共设“文物中的蛇”“中医药典籍中的蛇”“中医药中的蛇”“自然界中的蛇”四个板块,通过实物陈列与图文展板相结合的方式,展出蛇形饰物、中药材标本、古籍图谱、医书抄页等近百件展品,呈现“蛇”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象征意义与实践价值。从祈福辟邪的铜蛇纹器,到《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典籍中对蛇类药材的精准记述,再到乌梢蛇、银环蛇等实物标本与药用加工流程,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仅能看到“蛇”的千面角色,更能领略“以毒攻毒”“通络祛风”等本草哲理的科学逻辑。
在博物馆三楼的展馆里,记者看到这里展出了各种各样蛇的样本,完整的蛇皮、蛇蜕、蛇骨以及蛇胆、蛇油、蛇血、蛇毒、蛇鞭、等,通过文字展板了解了蛇的生活习性、毒性以及药用功能等,大开眼界。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陈列部主任惠西珂介绍:“这次展览的特点就是‘全’,一共展览了40多种蛇,其中蛇的活体标本就有30种,60多种蛇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其他的蛇已经不常用了。为了还原古籍文献的记载,在确定展览大纲之后,我们联系药材市场、蛇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企业,采购收集尽可能多的蛇的样本进行展示。”
当天,观众们还体验了多项融合中医药文化与艺术审美的互动活动:养生香囊制作活动以“衣冠疗法”为灵感,通过选药、研磨、装袋的步骤感受药材的香气与保健智慧;“漆彩入水、流水成画”的非遗漆扇体验,通过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漆扇成品,感受古人托物寄情的东方美学;中药耳环创作以白芷、大血藤、川芎等中药材为原料,体验药材与饰品结合的奇妙创意,打造“可佩戴的中医药文化”;非遗掐丝珐琅画以展览卡通萌蛇为图案,用金丝勾勒、釉彩填色的方式,制作个性作品,感受非遗工艺与中医药文化的共振之美。活动专门设计了“岐黄蛇影”知识互动问答和集章打卡,让学习更有趣,参与更有成就感。
活动当天,文史作家侯印国教授带来题为《撸猫簪花:宋朝人的仪式感与松弛感日常》的学术讲座。他以“养猫”“簪花”为切口,展开对宋代文人士人生活方式的深入讲述,引发在场听众共鸣。
博物馆副馆长张云介绍,“岐黄蛇影”专题展作为博物馆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也是一次让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动尝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9月15日,面向校内外观众开放,欢迎广大师生走进博物馆,一同踏上这场以“蛇”为线索的文化探寻之旅。市民想来参观,可以在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刷身份证进校。博物馆平时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寒暑假开放时间是周六。
通讯员程慧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