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窝小鸟惊现校园后不辞而别 常州这所小学用“天降教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小鸟不见了,我们还准备看着它们长大呢?有点遗憾啊!”近日,在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一窝意外“做客”的小鸟不仅吸引了校园内外关注,更催生了一场围绕生命、关爱与成长的生命教育课。这堂“天降”课堂,从发现、守护,到突然离巢,再到集体讨论,成为该校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思考的一次生动实践。

突然到访的小鸟,成了校园“头号明星”

5月16日,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三年级的小赵同学在校园内一处矮树丛中,意外发现一个新筑的鸟巢。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小鸟蜷缩在巢中,发出细弱的鸣叫。这一消息迅速在学生间传开,下课后,孩子们蜂拥而至,站在树下张望、踮脚、低声议论。

“它们的嘴巴张得特别大,是不是在等鸟妈妈回来?”课间时分,孩子们围在树下观察小鸟动静。下雨天,更有学生主动撑起透明雨伞,替小鸟挡雨。担心围观过多影响幼鸟休息,学生们还动手制作了“小鸟在休息,请勿打扰”的温馨提示牌放在附近。美术课上,有同学画下《小鸟的一家》,记录这段小生命与校园共处的珍贵时光。

学校趁机将这场“偶遇”转化为课堂内容。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副校长戴彩娥表示,希望借此引导学生学习鸟类知识,了解生命成长规律,记录小鸟成长过程,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自然观察能力。

嗷嗷待哺的小鸟

鸟巢突然空了,学生们展开“大侦探式”推理

就在大家沉浸于呵护小鸟的喜悦中,突发状况发生了。5月19日,周末过后的第一个上学日,学生们兴冲冲跑去探望时,意外发现鸟巢空空如也。这一情况瞬间在校园内引发轩然大波,小鸟究竟去了哪里?

孩子们立即化身“侦探”。有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幼鸟通常需要10至15天才能离巢,这几天时间显然太短。现场查看的同学确认鸟巢无损,排除野猫或其他动物袭扰的可能。科学老师随即给出解释:“持续的人为关注,或许让鸟妈妈感到不安,最终选择将幼鸟转移。”

班队课上,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一名三年级的小陈同学打趣说:“我们给小鸟打伞,是不是就像爸妈非得让我穿秋裤?”全班哄然大笑,但也由此引发思考。有人认为帮小鸟遮雨是关爱行为,也有人提出,鸟类本身具备防水羽毛,打伞反而影响它们适应自然环境。另一名小王同学则指出:“这和爸妈帮我背书包差不多,明明我自己能行。”

鸟巢突然空了

爱与规矩的界限,一堂不设标准答案的“生命课”

虽然小鸟已经离开,但由此衍生的讨论并未结束。这堂突如其来的“生命成长课”,持续延展至校园多个年级的课堂。一年级王老师带着孩子们探讨:“为什么小鸟离开了?是不是我们太关注反而打扰了它?”她引导学生思考,爱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生命成长本应有风雨,有空间,也有适度的距离。

三年级班队活动上,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伞的故事》,将“过度关爱”与“适度放手”搬上教室舞台。学生小郑说:“我们打伞是关心,可对小鸟来说,可能是干扰,吓跑了它。”另一位小陈同学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如果爸妈什么都管,反而不利于我们学会独立。”

课余时间,操场上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商量着如果小鸟再回来该怎么做:“我们远远看着,不打伞,也不靠太近。”

小鸟离去,留下一份校园精神财富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蒋琳校长表示,这场看似偶然的事件,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与成长的无常,也理解了关爱和干预的边界。“比起课堂知识,孩子们在为小鸟担心、伤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学会了敬畏生命、学会了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比简单的一堂课意义更深远。”

如今,那个空空的鸟巢依然挂在校园梧桐树上,成了师生们每日路过时都会望上一眼的“自然教具”,也成了校园里一段特殊的集体记忆

通讯员 张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