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篇好的议论文长什么样子? ——兼及怎样写好高考议论文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一篇好的议论文长什么样子?——兼及怎样写好高考议论文

邱继祥

在没有明确规定文体的情况下,我主张高考作文最好写议论文,因为我在《高考作文考什么?怎么考?》里谈到,三观、“思品”和表达是高考作文的考查重点,而议论文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让阅卷者迅速地了解作者的三观,直观地评估作品的思想价值、作者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一篇好的议论文长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有独到深刻的立意。

立意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考场作文立意的高下要从三个维度加以考量:

一是与材料的关联性。考察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命题方式几乎全都是“材料+任务”型,材料有文字表述型的,也有漫画型的,图表型的,要求你的文章不能脱离材料立意。这提醒我们,要深入而全面地探究材料的丰富意蕴,与材料关系最紧密的立意才是最准确的。

二是角度的独特性。一般而言,作为考场作文立意依据的材料,既具有核心意蕴的唯一性,又具备为考生提供多角度审视这个核心意蕴的可能性。不同视角的选择,能够体现考生三观的正误和思维品质的高下。比如:审视塞翁失马的故事,核心意蕴是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的立意可以是“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灾祸”,可以是“智者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也可以是“凡事有‘危’亦有‘机’”。推究起来,三个角度的立意都是正确的,但第三个比较独特新颖,更具有独创性和深刻性。

三是针对性。凡是写作议论文的人,总是带着一种使命感的。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不难发现,生活总是不完美的,于是有志者希图找到济世良药,使它变得更健康、更完美、更可爱,选择用文章表达心声,正是其中的一途。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文学主张,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其中的“时”“事”“人生”,就是我们写作议论文所应针对的现实标的。中国文化有两大传统,一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入世传统,一是以道家学说为代表的出世传统,前者的价值观往往被视为积极的,后者的价值观则往往被视为消极的。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的入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中学生,当然应该大力加以弘扬和发展。面对不完美的生活(包括传统文化),我们提倡直面、正视、抗争,反对逃避、苟且、退让;提倡乐观、进取、坚韧,反对悲观、彷徨、软弱;提倡破立并举,反对“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还以谈阅读塞翁失马故事的感悟为例,如果我们的立意指向“随遇而安,乐从天命”(这个立意不能说是错的),就显得老气横秋、较为消极了。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针对的就是这种“老气横秋”的人生态度。

其次,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行文思路和完美的脉络结构。

所谓清晰的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围绕论点的提出和分析论证的安排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概括为一两句语意明确的话,依次回答三个问题:(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2)本文的观点为什么可以成立?(3)按照本文观点主张,我们应该怎么做?对应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劝学》《师说》《六国论》《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

所谓完美的脉络结构,指的是议论文段落间的起承转合不仅完美凸显文章立意,还应具有视觉美感。无论是层进式,总分式,还是并列式,起,或开门见山,或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入手,或从生活中与材料意蕴相关联的现象入手,提出观点(亮明立意);承,讲究对立意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阐释;转,讲究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跳跃、深化或升华的过程应脉络清晰、变化灵活;合,讲究收束有力,发人深省,让人觉得醍醐灌顶、正中下怀。段落的长度既要大体均衡,又要错落有致,过渡、深化的词句能够在结构中体现清晰的层次关系,并使文章的卷面呈现出既浑然一体又灵动活泼的美感。

第三,一篇好的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是既简明又有个性的。

议论的本质是讲道理,但同样的道理由不同的人来讲,效果是大大不同的,所以议论的语言在追求精准、严密之外,还应该追求生动、有趣、有力量。精准、严密,是简明的要求;生动、有趣、有力量,是个性的要求。阅读考场作文,我们发现很多同学的语言不仅不够准确、不够严密,而且显得刻板教条,甚至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读他的作文,就像在听一位严厉而古板的长者在对你聒噪不已。那么,怎样使你议论的语言既精准、严密又生动、有趣呢?

要做到精准、严密,一要根据立意的指向对关键词句进行严格界定,以确保在论述过程中不偏离、不溢出。比如“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句,其中的“周旋”一词,单看有多种解释,但在本句中却是单指“交往”,可以引申出“审视”“评估”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做我自己。”根据这个解释,我们才可以提出“坚守自我,追求真实”的立意,我们的分析与论证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二要对立论、分析与论证过程进行审视,确保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仍用上例:仔细推敲“坚守自我,追求真实”,你会发现,它既有倡导张扬个性的积极意义,又存在片面的自恋情结,因为“自我”永远是不完美的,未必全该坚守。如果我们用“做人就应坚守自我,追求真实”作为观点,显然不够精准、严密,怎么办?我们应把观点优化为“自我需要审视,坚守必须谨慎”,这就把“周旋”的外延框定在“审视”“评估”之内,与原意更吻合,在事理上没毛病,逻辑上也就说得通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演绎推理,都是使语言精准、严密的好办法。

高分作文之所以能被发现,除了得益于独到深刻的立意、完美活泼的结构之外,更得益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考场文章,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千人一面,老调重弹,个性之作凤毛麟角。我们要追求议论文的个性,就不能不在语言上自觉追求“生动、有趣、有力量”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使语言生动、有趣的好办法,设问、反问、排比、类比、引用、对比等,则是使语言有力量的好办法。

最后,一篇好的议论文的材料应该是扎实而鲜活的。

所谓材料的“扎实”,一指你选择的材料能够支撑得起你的观点,二指你对材料的分析完美地契合了你的观点。所谓材料的“鲜活”,指的是你选择的材料应尽可能地避免“撞车”。“材料撞车”现象,在考场作文中触目皆是。比如提到忍辱负重,必以司马迁为例;提到豁达乐观,必把苏轼他老人家拉出来说事;提到不向困难低头,必请贝多芬亮相……——我们应从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与观点联系紧密的“小众化”的材料,使自己作文的选材也彰显个性。

高考在即,我们怎样迅速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我想反复玩味两篇经典《六国论》《拿来主义》大有裨益:研究它们的行文思路、结构方式,研究它们的论证方法,研究它们的语言和材料特点。当你在玩味中发自内心地感叹两篇文章“高,实在是高!”的时候,就是你议论文写作登堂入室的时候。再建议你在考前,把对两篇文章的研究所得运用到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实践中(只写一篇,反复修改,改好后再请教老师),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