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语言智慧、情感表达与价值观念。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论断,鲁迅视其为“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的评价,都印证了其不朽的文化地位。书中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名句,至今广为传诵。然而,对于当代读者而言,《诗经》中生僻的字词、遥远的语境、独特的表达方式(赋、比、兴),构成了显著的阅读障碍,使其虽被誉为“最美的诗集”,却常被束之高阁。
面对《诗经》的阅读门槛,丁立梅表示:“《诗经》最初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普通百姓田间地头唱出来的歌谣。历代学者在对诗经的阐释中,过度强调了它的社会意义,反而丢掉了它原本的生活化与文学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被过度赋予学术特质的《诗经》还原为最初鲜活的模样。” 她运用散文化的叙事语言和场景重构,为《诗经》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她以《采采芣苢》为例,摒弃了常规的直译和植物学注释如“芣苢,车前草,多年生草本”,而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场景:“芣苢是田埂边常见的野菜,嫩叶可煮汤,结籽可入药,农妇们边采边唱,篮中的青翠便是日子里的盼头。”书中精选128首诗篇,均通过类似生动的故事讲述,还原诗歌背后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内核。
丁立梅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在大学才第一次真正接触《诗经》,当时被它韵律之美深深震撼,觉得这么美的东西应该得到推广。”“我们的文字一定要有节奏感,”她建议孩子多读诗歌,“读《诗经》能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节奏感,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运用文字时,能形成自己的节奏感。”
讲座现场,丁立梅还回答了不少读者关于写作的提问。她建议年轻读者:“不要总想一次读完许多书,重要的是认真吃透一本书,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积累语言的能力。”她特别强调写作要“真情实感”,“写你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套用那些‘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句子,天空中的云长什么样,写你眼睛看到的样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