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劳动教育,要“补课”的不仅是孩子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最近,一家“吃苦幼儿园”火了!孩子们不仅会包饺子、编草席,甚至还能做木工。网友们纷纷点赞,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本该是生活基础技能的事,现在却成了“稀罕事”?

“我家孩子都快10岁了,连袜子都不会洗。”“平时学习任务重,哪还有时间做家务?”“其实……我们也没怎么教过,总觉得孩子还小。”当抱怨孩子“不做也不会做”家务时,应该反思是谁把孩子保护在“蜜罐子”里。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现场,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明智的家长会根据年龄分配适当家务,过度包办的父母则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吃苦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孩子对生活技能不是不愿学也不是学不会。

当学校把做黏土、手环等当作劳动教育时,应该警惕形式化倾向,黏土手工、装饰笔筒固然能培养孩子审美能力,但远不能替代真实的生活技能训练。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劳动教育不是复古,而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劳动教育也不应局限于特定课时,而应融入校园日常——从班级值日到校园美化,劳动教育可以渗透在每一天。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连接知识与生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教育也不仅是孩子们的任务,于学校、家长而言,“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也是一个学习、“补课”的契机。孩子学的是技能,收获的是独立;家长和学校“补”的,则是放手和信任的勇气。

从今天起,不妨让孩子试一试——他们能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永辉  王育昕  任国勇  曹卢杰

视频拍摄 王涛  杨泽华

视频剪辑 汤清宇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王丽丽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