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6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重点二级门类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开卷数据)
生活类图书销量增长明显
与文学类图书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类图书和心理类图书销量的猛增。在北京开卷的数据上,2025年1—6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重点二级门类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和心理自助板块高居第一(39.14%)、第三位(22.81%),第二位为受DeepSeek热点影响而被拉起来的计算机类图书。
近几年来,心理学类图书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经济压力、职场竞争、人际关系等问题加剧了公众的焦虑感。如《被讨厌的勇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等,因提供情绪调节方法和心理自助工具,成为许多读者的“低成本心理咨询替代品”。
“当现实问题无法快速解决时,人们会转向书籍寻求方法。”一位出版人告诉记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通过阅读来缓解焦虑,而不是直接寻求专业帮助。”过去,心理类书籍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人士或心理学爱好者,但现在,普通大众成为主要购买群体。这类图书不再强调深奥的理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案例分析和实用建议吸引读者,例如前几年较火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截至2024年底,在中国市场销量已超500万册。
生活类图书同样受益于“疗愈经济”的兴起。从《植物治愈力》到《懒人健康食谱》,书籍被赋予“减压”“治愈”的功能,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指南。《断舍离》《极简生活》等生活类图书,则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简化生活”的追求,帮助读者在物质过剩的时代找到更轻松的生存方式。
实用性、即得性,是这类图书能够产生爆款的原因。“读者不再只为知识买单,而是为‘解决方案’和‘情绪价值’买单。未来的畅销书,一定是能精准捕捉社会情绪,并提供实际帮助的作品”。
2025年1—6月各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开卷数据)
文学或许也要做出一些改变
“现在的文学书,光靠质量已经不够,必须找到‘流量密码’。”在从业多年的文学编辑李叶看来,“文学图书的生态早被破坏了”。
现下,网络成为图书被读者看到的最快捷的途径。达人直播带货、大V网红带货,是图书与读者见面的常见方式。苏童、余华、梁晓声等知名作家都曾做客直播间,谈文学往事,助推图书销量。
而在更多的直播间内,主播们依赖“金句截取”或“情感共鸣片段”来吸引读者。他们擅长用“痛点+解决方案”的话术,如“读完这本书,告别讨好型人格”,这种直接击中焦虑的表述,来转化图书销量。
“大多数不是拼好书、拼质量,是拼低价。营销的手段是叫卖,引起读者焦虑,让你在焦虑中冲动买书。”接力出版社总经理白冰曾说,“底层逻辑变了,已经违反了整个出版的规律——好书卖得好,现在是,不管好书烂书,低价才卖得好。”
李叶告诉记者,文学类图书销售下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读者变少了。很多人乐意去刷短视频、看直播,而不是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文学类书从“精神必需品”变成了“可选项”。而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能从文学中获得什么?这是拿起一本书以后要急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能在几分钟短视频内得到‘干货’,为什么要花费几天时间去从一个故事中去获取?”在年轻的读者看来,并不是所有文学书都值得去阅读。文学与读者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在数字化时代,文学或许也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