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深耕教育二十五载,解锁家校共育的幸福密码 ——陶素华老师专访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编者按——

二十五年光阴,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陶素华见证了无数孩子从懵懂走向自信,更目睹了家校关系从“单向反馈”到“双向奔赴”的蜕变。在她看来,家校共育的幸福密码,藏在学生眼中的光芒里,显现在家长舒展的笑靥中,更凝聚在教育者对“人”的敬畏、儿童的尊重与对“爱”的坚守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爱的修行。这位名班主任用二十五年的坚守,为我们解码了家校共育的幸福真谛——唯有以心换心、双向赋能,方能在共生共长中,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温暖的遇见。

教育初心与班级管理智慧

问 :25年班主任生涯中,哪件事最让您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能否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育人故事?这个故事带给您怎样的感悟?

陶老师 :最难忘的是与学生花花的情感共鸣。那是一个午休,班长小谦告诉我花花在哭。我看到她趴在桌上,眼眶通红,袖口沾着泪痕。当她哽咽着说“外公去世了”时,我忽然想起两周前家访时那位打扫庭院的矍铄老人,心里一紧。

我没有急于追问,而是轻轻抱住她 :“我知道你很难过,外公一定很爱你,想哭就哭吧。”孩子在我怀里渐渐平静,可死亡教育的难题却沉甸甸的。放学后,我委婉提醒家长多关注孩子情绪,又通过外婆泛红的眼眶,感受到这个家庭的伤痛。当晚,我给花花妈妈发去消息 :“照顾好自己和你妈妈。”简短的话语,是我能传递的温暖。

请假3天后,花花上学了。我借班级故事课的契机,看似不经意地选了《爷爷的工作》。当讲到“天堂的新工作”时,全班寂静。那晚,花花妈妈发来消息:“孩子说这是陶老师特意讲给她的,她安慰我,说外公在天堂和小狗阿亮在一起。”

这个故事带给我很深的感悟 :教育不是刻意地说教,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触碰世界。一本故事书、一个拥抱、一次无声的陪伴,就能让孩子在伤痛中看见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力量,藏在情感共鸣的褶皱里——当我们真正读懂孩子的眼泪,教育便有了温度。

问 :面对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心理问题、网络沉迷等),您的班级管理策略有哪些创新?

陶老师:我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儿童为本位”,童趣为先,启智增慧。围绕“童心、童趣、童味”,打造了“绘本育德”特色德育模式,形成“一个序列、三个渠道、两个阵地”的管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把绘本阅读与德育、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们构建了“一式六步”体验式德育模型。首先根据学情“定绘本”,量身定做,彰显适切性原则,依托教材,遵循精准性原则,比如当学生劳动意识淡薄时,我选《朱家故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当一年级新生入学不适应时,我选《我是小学生啦》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通过课堂“读绘本议绘本”,用角色扮演、教育戏剧、小组讨论等方式激活思考,以真实情境串联课堂,以任务驱动、真问题点燃课堂; 然后让学生“写绘本”,续写故事或对绘本个性化解读,以讯飞语记为载体,让学生看完绘本后说说自己的心得、感悟,每天一说,每周一分享,每学期结集成册 ;接下来“体绘本”,即开展主题实践 ; 最后是“评绘本”,让学生互评、家长参与。这套模式让德育告别了说教,让德育有效、有趣、有序,寓教于乐,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用这套策略打造了“三hui智慧管理”:用绘本PPT、音频(如喜马拉雅“素读绘本专栏”1142个故事)让管理“有绘(趣味)”;遇到课间冲突、学习焦虑等问题时,借绘本角色隐喻引导,让管理“有慧(智慧)”。此外,我们走进东莞市少儿图书馆开展“故事妈妈”活动,家长也参与绘本共读,形成“有惠(惠及三方)”的家校共育生态。目前相关课题研究已开展8项,11个绘本讲座覆盖全国,13次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工作室品牌被东莞电视台多次报道,逐渐成为省内有影响力的德育样本。

学科教学与专业成长

问:作为学科带头人,您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融合?请举例说明您的特色教学方法。

陶老师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融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我用心钻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用心研究学情后,总结出以下特色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在《做学习的主人》一课中,可以创设去时间诊所,让时间博士给有拖延症的学生把脉,给出合理的建议。让教学有童趣,有实效。

2.项目式学习 :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调研或志愿服务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当地社区的文化传承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保护建议。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项目式学习“一粒米的伟大使命”借助“一粒米”,一系列绘本为载体,让学生与稻谷一起成长,珍惜生命中的馈赠,努力追寻生活的美好,能够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身体力行地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

3.体验式教学 :通过活动体验,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让学生能链接自己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冲突解决等教育。老师给所选的绘本写导读,挖掘每本绘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设计“每日小德育体验活动,每月大德育体验活动”。

4.馆校合作:把学生带出去,去场馆里上思政课,充分利用东莞的本土资源,把思政教学落到实处。每个学生都有“励行莞城”的研学手册,学生每去一个场馆,就可以积累印章,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带学生去东莞市人民公园,使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的强烈共鸣。

5.家校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鼓励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来。思政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来挑选有丰富经验的家长来课堂现身教学,形成教育合力。

6.多元评价 :以“增值性评价”为突破口,多元评价促发展。让核心素养可观察、可测量。既要关注学生认知的深度,也要滋养其价值认同的成长。

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密码,我一直在努力着。

最美家庭与职业平衡

问 :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对您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影响?家庭氛围如何反哺您的教育工作?

陶老师 :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对于我这样一个拥有25年班主任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与认可。这个称号不仅代表了对我和家庭的高度评价,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把核心价值观播撒在家庭中的行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把家庭建设好,才能让家庭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各自精彩。

家庭氛围对我教育工作的反哺,体现在四个方面 :

1.爱的支撑

我的公公婆婆操持家务为我免除后顾之忧,温馨家庭成为情感“充电站”。我将这份温暖转化为教育能量——以积极心态感染学生,帮他们建立自信。这些育人故事收录于《小绘本 大教育》,成为润泽心灵的素材。

2.家风示范

家训“崇德明志”引领家庭成员逐梦:老人投身志愿,爱人深耕科研,我专注育人。这种“各美其美”的成长状态,成为鼓励学生树立理想的鲜活范例。我常说 :“像老师家人那样,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

3.沟通智慧

践行“非暴力沟通”让家庭关系和谐:少评判、多倾听,用“观察 + 感受 + 需求”式表达化解矛盾。这套方法迁移到校园,我学会蹲下来倾听学生,化解学生背后的孤独,用“我们一起想办法”替代对家长的指责,让教育同盟更有温度。

4.共长文化

家庭会议的“致谢环节”,让成员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成长。我将这一模式带入班级 :设立“夸夸墙”、开展“小组共学”,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去年,学生自主模仿家庭会议,开展围圈主题班会,解决值日纠纷,让我看到教育的“自生长”力量。

家庭与教育如镜面相映——我在爱中汲取养分,又将这份力量播撒给更多孩子。全国“最美家庭”这一称号推动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促使我将更多关于爱、尊重、责任等方面的理念融入教育  教学当中,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

教育洞察与未来展望

问 :您认为当前教育最需要关注的痛点是什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陶老师 :家长对孩子期望与孩子能力不匹配是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 :

期望过高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超出孩子实际能力,使孩子压力巨大、焦虑不安。

忽视差异、爱攀比 :家长忽略孩子个体差异,盲目从众、攀比,让孩子产生羞愧心理,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美好。

过度关注成绩 :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社交及实践技能等全面发展。

控制欲强、沟通不畅 :亲子沟通存在问题,家长控制欲强,孩子压抑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家长成长缓慢,甚至止步不前。用老方法解决孩子成长出现的新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

促进家校沟通 :教育者搭建家校桥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保持沟通顺畅,让双方了解孩子情况,调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提供个性化反馈 :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供详细反馈,让家长看到孩子全面发展,不唯成绩论。

提升育儿水平 :开展家长培训和讲座、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科学调整期望值,提升家长素质。尊重孩子,无条件爱孩子,多和孩子商量,理智沟通,了解孩子,和孩子和解,读懂孩子这本复杂的“书”。

倡导多元智能理论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兴趣潜能,让家长认识到成功不止于学业成绩。让孩子自我接纳,自尊自信。

建立支持系统 :为困难孩子及家长提供辅导、心理咨询等资源支持,助力克服挑战。找出孩子自身的优势,自身成长的资源,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有掌控感。

鼓励自我评估与目标设定 :教导孩子自我评估、制定可行目标,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焦虑。

教育者应始终以儿童为本,发掘孩子潜能,让其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实现自我完善与超越,在家长期望和孩子能力间找到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陈伟玲)

校对 石伟

编辑 : 盛媛媛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