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全省已认定624个省级传统村落,江苏走出传统村落保护“特色路”,力求守护乡愁留住根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城镇化先发地区,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视为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实践。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24个村获评省级传统村落,381组传统建筑组群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2025年8月21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摸清家底、立法先行,江苏走出特色保护路

江苏城镇密集、经济发达,传统村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然而,这片土地上依然散布着大量历史底蕴深厚、传统风貌完整的村落。

从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江苏率先探索出一条以法治为基、因地制宜的保护路径。2017年,《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传统村落保护的省级政府规章,为村落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们不仅要‘保下来’,更要让它们‘活起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陈浩东说。江苏结合省情扩展保护范围,不仅保护整体村落,还将价值突出、布局集中的传统建筑组群纳入名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传统村落保护全覆盖。

2023年起,江苏对所有列入名录的村落实施挂牌保护,统一设置传统村落徽志,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意味着保护责任,也成为村落文化身份的象征。

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成乡村振兴“金名片”

保护不是封存。江苏努力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融合。

目前,在全省624个省级传统村落中,已有236个创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324个建成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江苏积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苏州市吴中区(2022年)、宜兴市(2023年)、昆山市(2024年)先后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02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示范工作,将南京市溧水区等12个县(市、区)列为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对象。

“苏乡贷”注入金融活水,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播

在政策与资金保障方面,江苏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联合省财政厅先后下达省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共1.92亿元。

江苏创新推出“苏乡贷”金融服务,累计申请307亿元支持79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开展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

数字化手段也为传统村落保护赋能。有22个村落建成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单馆。此外,江苏结合“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

文旅融合,传统村落成为“乡愁经济”新高地

江苏多地通过文旅融合激发村落活力,苏州市陆巷、明月湾、无锡市阳山村等多个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

江苏推出涵盖所有设区市以及环太湖地区、大运河沿线的30条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2025年春节、五一期间全省传统村落和特色田园乡村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吸引外来游客逾1214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达7.15亿元。

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入选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

未来:动态管理、文化赋能、多元参与

面向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动态更新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建立保护评估制度,对保护不力的村落予以警示并限期整改;

- 指导支持各地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

推动传统村落编写村史村志,摄制传统村落“四季”宣传片,制作发布传统村落非遗地图;

结合“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加强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和传统建筑工匠培育;

鼓励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三维测绘、档案管理、风险监测和展示体验。

传统村落是乡愁的寄托,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正成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那缕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