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诚,目前就读于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初三(7)班,平时热爱运动和编程,在校成绩优异。受其父亲——张家港市户外登山运动协会会长丁雷的影响,他从小接触登山运动,已成功攀登过多座山峰。不过,丁智诚告诉记者,此次挑战7000米级高峰,对他而言尚属首次。作为西昆仑山脉第三高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是登山者迈向8000米级世界屋脊的重要门槛,与过往登顶的四姑娘山、玉珠峰等5000~6000米山峰不可同日而语——20天的极限征程、大本营至峰顶的多次休整、极端缺氧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每一项都是对自己体能的严苛考验。
丁智诚(左)与父亲丁雷
“失温、冻伤是最致命的威胁。”丁智诚父亲丁雷深知7000米级雪山的凶险。今年2月报名前,他郑重征求儿子意见:“现在放弃也来得及。”但丁智诚的回答坚定如山:“我想去。”正是这份超越年龄的勇气,让丁雷最终同意挑战。他反复叮嘱:“如有任何不适,必须立刻下山。”
决心过后,是科学地准备和严苛地训练。登山并非靠一朝一夕,而是靠循序渐进地锻炼。记者了解到,从报名后,丁智诚就会格外注重校内体育课的运动,每周会进行两次5-8公里的耐力跑,夯实体能基础。临行前两个月,父子二人进入集中拉练,每月会进行2-3次的雄鹰线登山实战,还特地前往5000米级岗什卡峰进行高海拔模拟。 “7000米级雪山比的是耐力与有氧能力,绝非仅靠腿力。”在启程前做的梯队划分训练中,丁智诚凭借出色的能力稳稳列居第一梯队。
回忆起当时登山的情景,丁智诚告诉记者,从C2(C是Camp营地的缩写,数字代表了营地的海拔排序,数字越小,海拔越低,越靠近登山起点)到C3营地走了将近半天,由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父子二人仅睡一小时便于凌晨1点启程。6900米C3营地至峰顶的冲刺中,狂风卷雪、能见度骤降,路径标记被掩埋,队员与向导凭借经验摸索近30分钟。在手指濒临冻伤时,父亲立刻递上了自己的加厚手套,“那一刻特别安心,特别感动。”丁智诚回忆。队伍中哥哥姐姐们的水食分享、爬坡时的互相打气,更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谈及登顶时刻,丁智诚直言“身体是麻木的,但心里很骄傲”。父子遵循“预留40%体力下山”的黄金法则,在滚烫热血与科学分配的平衡间顺利返程。丁智诚总结:“登山不是征服山,而是被山接纳的过程。意义不在海拔高低,而在过程的收获。”谈及未来,丁智诚眼中闪光:“还会继续爬!”虽将步入初三,以学业为重,但丁智诚已与父亲定下新约定——初三毕业后的那年暑假,共同完成川藏线318国道或海南环岛骑行。
实习生 冯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