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格拍摄短剧的剧照
袁小格告诉记者,她一直对文化创作和表演很感兴趣,“尽管之前没有正式参演过任何影视作品,但我上学时参加过舞台剧和音乐剧演出,也做过一些短视频,算是积累了一点经验。”
173厘米的身高,十分大气的长相,让袁小格很快被剧组敲定。“这是一部30集的短剧,每集一分钟左右,总共容量也就30多分钟,我本来以为拍摄起来不会很费力。”但实际进入拍摄,节奏之快让袁小格大吃一惊,“我们仅仅拍了五天就杀青了!拍摄密度和强度都很大,每天从早拍到晚,拍十几场戏,都是到深夜才收工。我每天都困得不行,全靠咖啡‘续命’!”袁小格说,拍摄这几天强度很大,还在结束后立马就回家补觉了,生活中也不建议大家如此熬夜。尽管此次拍摄过程非常辛苦,但当她看到成片上线时,充满了成就感,“目前有近两万的观看量了,有网友点赞,也有网友提意见,我都欣然接受,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对袁小格来说,这次尝试是很美好的经历,“团队拍摄氛围非常好,去了长沙很多地方取景,团队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很珍贵。”不少网友关心拍短剧的收入,袁小格回应说一天片酬大约1000到1500元。
把拍短剧当作科研之余的放松
“不是浪费而是平衡”
袁小格作为清华博士拍摄短剧的新闻在网上被不少人议论,“拍短剧的浮躁会不会和科研生活有冲突?”“科研人该不该闯入娱乐赛道?”面对网友们的提问,袁小格大方回应:“做科研需要长期专注投入,成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这种不确定性容易给我带来焦虑。相比之下,我觉得短剧创作是一个即时反馈的过程,几天就能拍完,上线后很快能收到观众的各种反馈。这种即时感让我从科研的紧绷状态中抽离出来,能调节我的情绪,让我收获某种平衡。同时,在剧组里和团队成员们沟通交流,也收获了另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工作中的袁小格
面对“清华博士拍短剧是浪费学历”的质疑,袁小格态度很明确,“学历不是枷锁,而是给我们更多选择权。博士身份并非‘只能做科研’的标签。”她认为,学校训练的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迁移到不同场景运用,“短剧是一种文化创新形式,如果能用我的专业背景带来新的思考,这本身就是学历价值的体现,人生的可能性不该被标签限制。”此外,短剧播出后,也有网友对她的外貌和体态提出过议论,袁小格说:“每个人的审美和喜好不同,演员的魅力在于能否塑造角色。李雪琴的才华、黄渤的演技、金靖的喜剧能量都证明了专业和内在魅力才是长久的光芒,这也是我会持续努力的方向。”
袁小格的博士毕业照
拍完短剧回归正常生活
未来想探索无限可能
记者采访了解到,袁小格是湖南人,是一名95后,生活中性格开朗,多才多艺。这次“勇闯”短剧赛道,让她在社交媒体上多了一些粉丝,也接到了好几家媒体的采访邀约,这些让她感到意外又惊喜。有人问她是否会考虑转行,袁小格笑着说:“我暂时只是把这些经历当作对生活的调节。拍完短剧后,我又回归了原本的生活,我仍然是一个科研人。不过这次经历,让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也许以后科研和文娱也能相结合,比如将XR、VR等技术运用到短剧里,让观众拥有更沉浸的体验,解读到更深的文化内涵。未来我也许会尝试制片、策划甚至投资,把短剧作为‘实验场’,探索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
生活中的袁小格
对于短剧行业,袁小格也有自己的思考,“市面上短剧的质量确实良莠不齐,有的作品拍摄粗糙、剧本设计哗众取宠,这给短剧行业带来了不少负面评价。但我觉得,短剧在当代仍然具有蓬勃生命力,碎片化的形式很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很多短剧能达到数亿的观看量,也是一个具象化的证明。未来,如何把短剧优质化,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目前,我觉得已经拍出了很多不错的短剧,但良币驱逐劣币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随着市场优胜劣汰和观众审美提升,会涌现出更多精品。”她也呼吁观众保持耐心,期待更有创意和深度的作品。
实习生 孙舒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视频素材 受访者提供 剪辑 马斌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