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程监管低空机载AIoT终端系统”被形象地称作聪明的“空中监管师”。 薄云峰 摄
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数据局、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共同主办,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承办。在为期4天的采访中,来自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将先后走进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盐城等地一线,集中探访江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生动实践。
现场技术展示。 薄云峰 摄
南京是此次活动的探访首站。在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的展示室里,显示大屏上面不断闪现各种数据和实时画面。中邮通的技术人员颜晓杰指着显示大屏介绍,现在的实时画面是户外飞行的“智慧工程监管低空机载AIoT终端系统”传输的。该设备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可适用于安全生产、电力设备架设、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各种应用场景“聪明和公正”的空中监管师。
监管区域广泛。 薄云峰 摄
大屏幕上的传输画面此时正显示,在户外一处工地上,一架无人机稳稳起飞,随后无人机在不同高度、不同观测角度,对工地监控区域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空中精细勘查和视频摄录。操作无人机的工作人员俗称“飞手”,“飞手”在得到监控室发出的指令后,在工地上空开启无人机“巡航”模式。
活动现场。 薄云峰 摄
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亓清华 介绍,画面实时传回操控终端的技术,得益于机载算力的加持,在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不穿反光背心等行为会被自动识别,任何不符合现场施工安全规范的行为都会触发报警、实时记录。
亓清华介绍,高科技的运用,让以前靠人工的工程监管场景更加“聪明”,更加“公正”,更加“安全”。所有违规行为的摄录判定都规避了人工监管可能造成的各种瑕疵和低效率。该技术获评“2025江苏网络强省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十佳案例”,该系统将无人机遥感、低空数字孪生、AI识别与机载边缘算力深度融合,构建了“空—地—端”一体化监管网络,精准解决了偏远复杂地形项目的“勘察难、管控难、安全难”等问题。
谈及未来发展,亓清华表示将从三方面努力将智能化做深做透。一方面,持续扩充跨运营商、跨专业的规范知识图谱,强化RAG与多智能体协同,使系统从“能查会审”进化为“能诊断、可决策、可评估”,实现“监测—诊断—处置—评估”的自治闭环。另一方面,以“低空+AIoT+数字孪生”底座向电力、公铁、市政等行业复制,形成数据、模型与算力的多行业复用,构建区域级、行业级数字监管能力。此外,继续做轻量模型和云边协同,把关键算法下沉到机载终端与边缘节点,在弱网、断网、极端气候下保持稳定识别与决策。通过强化数据确权、隐私计算与可信存证,构建“可审核、可追溯、可量化”的合规框架,推动形成工程项目的数字监管新范式。
亓清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未来我们将把自身能力与低空经济、算力网络深度耦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迭代的数字工程治理江苏经验,推动工程治理从区域示范走向全国引领,以数字技术夯实新型基础设施的硬底座、汇聚数据要素的持续动能,以可验证的质量与效率为网络强省添砖加瓦,为网络强国筑基立柱。”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