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建筑的基础或者周边的土地,在水流的冲刷下会出现剥蚀。长此以往,遇到极端天气,水流剧烈冲刷,这些建筑物可能就会在顷刻间垮塌。”厉展辰告诉记者,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冲刷监测方法是人工进行声纳探测,不仅受制于人工、天气等客观条件,而且费用高达百万。而智慧粒子便解决了这一痛点。“我们把智慧粒子提前埋在建筑物的周边,对周边土体进行持续监测。等水流冲刷到一定位置,智慧粒子就会浮出水面。另外,即使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也不会影响智慧粒子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枚智慧粒子呈圆柱体,不重,一只手就可以拿起来。如此轻便的装置,却有着满满“科技含金量”。厉展辰介绍:“硬件部分,我们用到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去监测土体信息和水流情况。另外,我们还用到了河海大学独立研发的繁衍算法,能繁衍出桩基周围的土体和流场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能通过机器学习来预测冲刷情况,辅助工程维护,为灾害抢救留出72小时的窗口期。”
埋在海里,海水的腐蚀和水压会对智慧粒子造成破坏吗?记者了解到,智慧粒子通过了盐雾实验和深海耐压测试。“智慧粒子本身是埋在混凝土里的,不会直接接触海水。实验结果表明,它能耐受的盐雾盐分可达到80%,在120米的深海也能正常工作。我们用到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来制作,也保证了它的抗压性和密封性。”
据悉,目前“智慧粒子”已经在盐城港投入使用。从安装施工到系统数据库的搭建,报价在120-150万左右,安装一次可用5年。相比一次200万至300万的人工出海检测费已经大大降低。
“我从本科起就在河海大学,加上学的是海洋工程,所以一心想着能为祖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厉展辰说,“智慧粒子”能参赛、能出成果,正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将自己的所学真正运用到工程当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