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到了当年参与兴建云龙湖的蒋忠良、徐瑞英夫妇。夫妻二人现在已经是93岁高龄,当年建设云龙湖水库时,他们26岁,是徐州农校的老师。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修建水库全靠人工。“扁担、平车、箩筐,工具只有这些。全市大动员,大家都很响应。像我们俩都是老师,谁没课谁就到这里来挖。”徐瑞英奶奶回忆,她到徐州来的第二年便参与到云龙湖的修建中。“男同志挖土,我就挑扁担。后来又安排我去推平车,全是上坡,很辛苦。当时大家都相互照顾,参加劳动都高兴得很。”
记者了解到,在参与水库建设的1.5万人中,有1万多人是当时驻扎徐州的解放军指战员。1960年工程竣工后,水库被正式命名为“云龙湖水库”,为了纪念和表彰解放军部队参与建设,修筑的大坝被命名为“八一大坝”(后称“八一大堤”)。
八一大坝建成后,云龙湖的危险还没有彻底解除。1972年,云龙湖水库被定为全国37个危险水库之一。1975年春,为加强云龙湖大堤的防洪能力,徐州市再次动员1.3万多军民,日夜奋战,历时两个月有余,将大坝高程由35.1米提高到37.5米,顶宽由7米增加至19.5米,大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
“水二代”传承老一辈治水精神
“要将单纯的水利设施建设为城市名片”
守护云龙湖,靠的是一代代水利人的接续奋斗。石方健现任徐州市水务局团委书记,他的父亲石炳武在云龙湖水库修建完成后,承担着包括云龙湖在内的水利防汛工作。石方健说:“以前我不明白下暴雨的时候为什么别人都是回家,我父亲总是急匆匆地往单位走。当时科技还不是很发达,水情、云图在单位的水情室才能看到。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老一辈人‘时时放心不下’的一种使命,也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治水精神。”
石方健
石方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治水精神”的笔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用扁担、铁锹,现在是键盘和鼠标。智慧水利系统的应用,让我们在电脑屏幕前就能看到水位、流量的变化以及洪峰度汛的变化,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控制闸门启闭、翻水调水。我想这就是水利事业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动表现,作为徐州水利人,我也很自豪。”
1998年,云龙湖水库扩建滨湖公园,将堤坝宽度扩建到100米,水患基本消除。稳固的云龙湖坐镇徐州,不仅守护一方百姓安居,更成为徐州市标志性景点。2016年,云龙湖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库建成后,我们对周边进行了绿化和美化,包括万人游泳场、水上世界和音乐厅的设立等等。云龙湖从一个单纯的水利设施变为徐州的城市名片,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石方健说。
少年志编辑 刘梦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蓓
剪辑 张笑疾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