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求生挑战赛热度飙升,专家提醒:极端饮食是在透支生命,切勿盲目跟风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生吞蝗虫、蚂蚱,空腹狂吃猕猴桃吃到微醺……最近,国内一档荒野求生挑战赛频频冲上热搜,不少选手成功减重瘦身,也有选手因营养不良、脚部冻伤等原因被迫退赛。随着赛事热度攀升,不少网友跃跃欲试,纷纷表示想报名参加下一季。对此,专家提醒,极端饮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引发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普通人切勿盲目效仿。
![]()
荒野求生挑战赛视频截图 来自网络
极限生存挑战
暗藏健康危机
据了解,该赛事自开播以来就话题不断。比赛地点选在新开发的景区,大部分区域还保持着原始状态,参赛选手只能携带简单衣物,要在严苛规则下挑战生存极限。赛事还规定禁止随意捕捉野生动物,选手可以寻找主办方预先投放的珍珠鸡等食物。由于资源有限,多数选手只能靠山里的野梨、山药和猕猴桃维持体力,不少人还会捉虫子、老鼠来补充营养。
赛事的规则是“坚持越久,奖金越高”,但陆续有选手因为身体严重缺盐、连续食用生食导致不适而退出。其中,备受关注的“冷美人”选手因营养不良、体检不达标被迫退赛,被网友形容瘦成了“楼兰古尸”,引发热议。
对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提醒,野外生存属于高消耗活动,若营养摄入不足,极易导致能量负平衡,“短期可能会看到减重效果,但长期来看会严重损害健康。”
金晖主任解释,人体摄入的食物需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及身体生长的基本需求,这是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饱、吃够量”。更重要的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这七大必需营养素,必须通过饮食合理搭配补充。“野外食物来源单一又不稳定,昆虫虽然能补充少量蛋白质,但含量有限。野生水果只能提供部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远远达不到人体所需的全面营养,长期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金晖主任强调,其中蛋白质摄入不足还会造成肌肉流失,甚至出现浮肿。此外,盐分摄入不够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影响神经肌肉功能,而大量出汗后水分补充不及时,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会诱发高钾血症、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这些严重后果都是长期营养摄入不够或营养失衡导致的,如果只是3-5天通常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她补充道。
挑战前需全面评估
赛后饮食至关重要
节目中,部分选手在结束41天野外生存后,景区为他们准备了鸡汤、粥、馒头等作为“第一餐”。金晖主任特别强调,野外生存结束后的饮食方式至关重要。
她解释道,长期营养匮乏会导致胃容量缩小,如果此时突然大量进食,可能引发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破裂。更危险的是“再喂养综合症”,人体长期饥饿后代谢水平极低,突然摄入大量食物会导致电解质急剧紊乱,可能引起意识模糊、心律失常等症状,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最好是循序渐进,从少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开始,逐步增加食量和种类,同时确保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与矿物质均衡摄入,帮助身体平稳恢复。”
当前,随着同类户外挑战活动日益增多,吸引大批参与者跃跃欲试。金晖主任特别强调,参与此类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专业的医学评估与自我评估,不仅要通过全面体检掌握身体状态,还需进行心理状态测评。“户外求生环境极端,对参赛者的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极高要求,以前就出现过选手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失控的案例。”
此外,她认为挑战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营养补给,确保能量和营养素均衡摄入,要实时加强自我监测,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活动结束后也应遵循科学的进养方式,帮助身心逐步恢复正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视频 万惠娟
校对 朱亚萍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