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 此次展览中,展出这“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的一封家书。在中国,于敏常常是和“氢弹之父”这个称号联系在一起的。而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因为他极少“抛头露面”。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这是他获奖后写给弟弟的信。
于敏写给弟弟的家书手稿
另一封家书也同样令人动容,2000年,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院士决定捐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金为家乡建成一所海洋希望小学。不过,他在回家乡之前,特意在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他用波浪线标注——“请不要和别人谈及我捐献和回家乡的事。” 文院士自己很节俭,但对教育和学生却异常慷慨。他一直心系教育,不仅捐建希望小学,还给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设立奖学金,并不允许学校提他的名字。
文圣常家书手稿
“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是著名核物理学家程开甲于1996年6月在北京撰写。
程开甲是江苏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是中国的“核司令”,藏身无人区20多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作为“两弹一星”的开拓者,程开甲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他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次展览中,您能看到许多这样珍贵的手稿。其中,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手写的药物筛选单。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523项目”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筛选,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屠呦呦手写的药物筛选单
融入南京元素 展示创新名城建设成果
记者了解到,此次全国巡展分东西两线在全国11个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南京作为全国巡展东线第二站,展览时间为7月1日—21日,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资料选展”、“镜见创新:发现科学之美”主题影像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科技英才展共3个展组成,展览面积800平方米,以实物、图片、影像、文字说明等多种展示形式,直观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精神丰富的内涵。
其中,“凤栖紫金、星耀金陵——‘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科技英才展”是南京站特别加入的,集中展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中人才工作勤勉画面和丰硕成效,展现30名在宁“创业南京”科技名家和“科技之星”风采成就,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4名、海内外院士24名及公安部一级英模荣誉1名,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南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图片摄影 于丹丹 刘成贺
编辑 : 李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