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微史记 | 垃圾如何毁掉汉长安城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最近,“垃圾分类”和“长安”成为人们热议的两个话题。前者关乎社会民生,最新消息是全国46个城市也要进行垃圾分类了,其中就有江苏两座城市:南京和苏州;后者是因一部现象级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高还原度的场景将人们瞬间拉回到大唐时光。
 
  可大唐的长安城可不是汉长安城,它沿用的是隋朝另建的城池。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垃圾毁城,才迫使隋朝放弃了汉长安城……
 
  本期“史说”,我们就来聊聊“垃圾”与“长安城”这个话题。
 
  特约撰稿 四海夕阳
 

  古人乱倒垃圾,真的要被剁手?
 
  在垃圾分类被热议的这些天,不少自媒体回溯人类对待垃圾的历史。基本上都会引用一条史料:“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韩非子·内储说上》)以此来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垃圾处理的举措。
 
  细究起来,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这是治理垃圾的手段,那么为何不直接说是“弃污秽于公道者”,而说是“弃灰”呢?《古代消防通史》对这条史料解读的很明白:这里的灰,是指草木灰。中国古代的房子都是木结构的,如果草木灰中有未熄灭的火星,随意丢弃在路边就可能酿成火灾。商代设立如此重的刑罚,目的在于防火,而非治理垃圾。到了秦代,对弃灰于道也会有刑罚:“弃灰于道者黥”。黥刑,就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上墨,这同样是出于防火的考虑。
 
  真正对在马路上乱丢垃圾进行处罚,最早出自唐代。《唐律疏议》记载:“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如果偷偷地把垃圾污秽倒到街巷上,要打六十大板,这个规定,直到明清都在延用。
 
  那么,唐代之前,是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呢?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经有打扫卫生的图案,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人负责处理垃圾了。《周礼》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周礼·秋官》)。条狼,涤清狼藉之意,条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不过光有扫马路的还远远不够,在历史上,垃圾如果处理不好,竟然会毁掉一座大城市!

汉代长安城排水总管道遗址
 
 
  垃圾如何毁掉汉代长安城
 
  西安(长安)是中国最重要的古都,特别是汉代和隋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首都,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而在历史上,最终毁掉汉代长安城的,不是战火,而是垃圾。
 
  从地图上看,汉代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并不在一个地方,两者相距约20里。今天的西安市区,主要是在隋唐长安城的基础上,而汉代长安城从隋唐之后,基本上是一片荒地。为什么古人会另起炉灶呢?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后来又消灭南陈,一统天下。隋朝沿袭北周的传统,以关中地区作为统治根基,因此在长安建都是必须的。但汉朝留下的长安旧城格局较小,大臣庾季才又告诉隋文帝,长安城水质太差,不适合人居,“汉营此城, 经今将八百岁, 水皆咸卤, 不甚宜人。”隋文帝最终决定放弃汉长安城,在旧城东南的高地龙首原上兴建都城。新都取名“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代首都长安城。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选择定都长安的时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八水绕长安”,靠近河流, 水源丰富。古时候又没有化工厂,为什么几百年后,长安城的水变得又苦又咸,不堪饮用呢?元代胡三省注 《通鉴 》指出了原因: “京都 (汉长安 )地大人众,加之岁久, 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苦。”由于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污水里面都含有大量含氮有机物,渗入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变成硝态氮。水里含有过多的硝态氮,喝起来便是“苦水”:苦、涩、咸。虽然地下水也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是长安经过几百年的建都,早已不堪重负。
 
  要说汉朝人乱扔垃圾,也还真是冤枉了他们。在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供居民方便和丢弃污物。但是当时并没有专门分类处理的技术,垃圾只好采取挖坑掩埋的方式。而汉代长安城位于渭河边上,属于疏松的砂土,土壤含水性好,渗透性也非常好,一旦下雨积水,垃圾堆和厕所的污水就会很快地渗滤到地下,长期的取水和渗水循环,不断发生污染。
 
  难道汉朝就没有排水系统?有。但主要集中在宫殿和官府周围。而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市场,几乎没有发现排水管道的踪迹。雨水、污水都是顺着明渠流入河道,或者靠渗井是把污水集中起来待其自然渗入地下。长时间使用之后,明渠和渗井基本上都处于淤塞状态,各种垃圾污物在沟渠里堆积下渗,对地下水形成全方位的污染。
 
汉代陶质排水管道

  唐长安城:乱扔垃圾要打板子
 
  鉴于汉朝的污染教训,唐朝对城市垃圾的管理更加细致严格,前面说到《唐律疏议》规定:如果偷偷地把垃圾污秽倒到街巷上,要打六十大板。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唐朝还出现了以回收垃圾、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甚至有人因此发家致富,比如《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河东人裴明礼也靠卖破烂成为百万富翁,“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但是垃圾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唐代长安居民的生活污水仍然主要通过渗井排泄,所以免不了像汉朝那样渗透污染地下水。到了唐中宗(705—710年 )时,距离隋朝营造大兴城不过100多年,长安已经出现了地下水污染,“迥宅坊中井皆咸苦”。因为井水的水质差, 宫里饮水都必须从宫外专门运入。到了宋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 ), 永兴军城(长安)的“井泉大半咸苦 ,居民不堪食 ”。比起汉长安城“经今将八百岁, 水皆咸卤,”唐代长安的水污染似乎来得更快。为什么搬到新城之后,地下水污染更严重了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人多。汉代长安人口最多的时候接近50万,而唐代长安鼎盛时期居民达到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多了,每天产生的垃圾自然更多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唐代长安城的地质条件更加不利于排污。汉代长安城属于渭河边的砂土,虽然渗透快,但是地下水流动也快。如果污染减少,过一段时间就能基本恢复。唐代长安城虽然地势高,但是属于平坦略有凹陷的地形,土壤接近于黏土,渗透性低。因此地下水就像装在瓶子里一样,一旦受了污染,就很难排出去。20世纪70年代,西安市有关部门在调查地下水污染情况,发现汉长安城地下已经基本没有污染,而硝态氮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仍是隋唐长安城所在地,千年之前的垃圾甚至污染到了现代。

  宋朝:“垃圾”这个词终于出现了
 
  到了宋朝,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封和临安(杭州)比唐代长安的人口更多、商业更繁荣。不过却很少出现因为垃圾污染导致井水苦咸不能饮用的情况。这一方面和城市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垃圾清理逐步普及,《马可·波罗行记》里赞叹南宋都城临安是“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这里城市整洁,大量的垃圾和粪便有专人进行清除,并以此为生。特别是随着水运的兴起,垃圾船、运粪船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渗井、填埋等处理方式,使得城市的垃圾压力有所减轻。
 
  有意思的是,也是在宋朝,“垃圾”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南宋吴自牧写了一本《梦粱录》,记述临安的繁华景象:河道里“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 ,成群搬运而去”。临安的家政服务行业,有送水工,也有收垃圾的钟点工,“供人家食用水者 ,各有主顾供之。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 ,每日支钱犒之”。
 
  为什么每天和大家打交道的“垃圾”,到了南宋才有正式的名字呢?专家考证,垃圾这个字词出自方言连绵字,很可能来源于江南的吴语。在北方话里,原本是没有垃圾这个说法的。比如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老北京还是管倒垃圾叫倒脏土,管垃圾箱叫脏土箱。到抗战胜利之后,垃圾这个词才逐步在全国流行开来。正是因为如此,各地方言对于“垃圾”的读法也不一样,苏州等老吴语区使用最初的读音“勒瑟”,1947年的《国语字典》也采用这个读法,而上海方言以及靠近吴语区的南京、扬州等地读作“辣西”,1936年的第一版《辞海》也使用了这种读法:“垃读如辣,圾读如西,固形废物不能由沟渠排泄者也。”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则最终确定了垃圾的普通话读音(辣鸡)。现在有些港台剧里仍然使用“勒瑟”这个说法,其实和普通话的“垃圾”是一回事。
 
  为对付垃圾,宋代也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街道司”,用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宋时临安城内还有“倒泔水”的人,专门搜集各家剩菜残羹,用来饲养家畜。
 
  宋代以后,对垃圾的治理措施越来越规整。当然,治理效果各地还是有所区别。比如明朝《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金陵比北京的街道要更为洁净,大大露了一把脸。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