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沈慧瑛《贵潘家族传奇》一书出版,讲述贵潘家族在苏州300年的奋斗史。本期“史说”,我们就请到沈慧瑛,为我们讲述贵潘家族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贵潘家族传奇》书影
从经商之家到科举之家
记者:苏州有很多名门望族,贵潘是常被提起的一个。
沈慧瑛: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涌现了很多名门望族。六朝时,苏州就有“朱、张、陆、顾”,唐宋元明有“归、范、文、王”,到了清代则有“彭、宋、潘、韩”,其实除此之外,吴氏、汪氏、严氏、席氏、贝氏、程氏、费氏等均为苏州望族,人才辈出。
这些名门世家,有的以文学书画见长,有的以科甲鼎盛著称,有的以家国情怀为人称道,有的以悬壶济世名闻后世。像宋代的苏州范氏,即指范仲淹这支,范仲淹创办的府学培养无数俊彦,范氏义庄更是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诗书画三绝,数代以书画家名世,其曾孙、状元文震孟构建的艺圃为世界文化遗产,文震亨的《长物志》则成为明代雅士生活的指南。
这些名门世家各有千秋,但清代中期,潘氏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苏州有苏潘与徽潘之称,后又有贵潘与富潘之说,贵潘指安徽徽州大阜潘氏,潘世恩家族。富潘有两种说法,一说与潘世恩家族同族,一说苏州东汇潘氏。
贵潘家族是在明末清初迁到吴地的,其二十四世潘仲兰,“业浙盐往来吴中”,租住在苏州南濠街,也就是说是做盐业生意的。他有两个儿子潘景隆和潘景文,都生在苏州长在苏州。潘景文是读书人,但也继承父业,从事盐业生意,康熙初年买下黄鹂坊的宅邸,那是明代申时行在苏州的八大住宅之一,这样,潘家算是正式落户苏州,成为新苏州人。
潘家虽然经商,但志向一直在庙堂。潘景文在苏州开枝散叶,此后五代人不停读书、参加科考,经过近百年,到了第五代潘奕隽,终于成为迁吴以来第一位进士。
潘奕藻也紧随兄长潘奕隽的步伐,成为一名进士,从此,潘家科甲鼎盛,后代潘世璜、侄潘世恩在父辈的感召与影响下,成为探花与状元,达到科甲一途的顶峰。及至咸丰年间潘祖荫成为探花,再次成为潘氏科考的第二次高峰。
潘氏家族,共出了九名进士,其中一名状元,两名探花,另外还有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晚清重臣李鸿章也是贵潘家族潘曾莹的门生,曾为潘氏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小金榜
潘氏数代在朝为官,从乾隆三十四年到光绪年间,一百多年执掌朝堂。潘世恩祖孙还进入了权力中心。苏州祖孙状元有之,叔侄状元有之,但像潘氏祖孙那样以功名起家,站立朝堂时间久、地位高、影响之大无出其右。
当然,潘氏家族也非常务实,他们并未放弃商贾,继续经营盐业与酱园生意,所谓能读书者读书进攻举业,不能读书者谋一份职业,赖以生存。
一手经商,一手科考。贵潘家族能以外来者身份成为苏州望族,不是没有道理的。
潘奕隽与潘世恩伯侄都参加鹿鸣宴、恩荣宴,潘奕隽一生潇洒,热衷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潘氏家族中最年长者;潘世恩被称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同治年间进士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列举他生平异数:“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琼林者八人,状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数异也。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鹿鸣宴、恩荣宴,是宴请新科举人、进士的,重与鹿鸣宴、恩荣宴,再次参加,是要中举或中进士60年才有资格。潘奕隽高寿91,潘世恩高寿86,两人都应邀参加,这样的恩荣,全国几乎找不到第二家。
潘祖荫日记
潘家“隐士”造就另一个传奇
记者:贵潘家族出了不少官员,甚至是重臣,但也有不少族人年纪轻轻就做了“隐士”。对一个从商阶层跃升为士阶层的家族来说,“隐”基因为何如此强大?
沈慧瑛:贵潘家族中,潘世恩与潘祖荫这房一直为清政府效力,成为高官。他们在当时对时局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在我们提到著名的人物,如林则徐、姚莹、冯桂芬等人,都曾受到潘世恩的极力推荐。
但潘世恩的伯父潘奕隽却安心做一个“隐士”。他30岁得中进士,49岁时便辞职回乡了。归老田园后,他的文艺生活很是丰富,“优游图史,文采风流,照耀吴下”。
他的儿子潘世璜是乾隆六十年的探花,在京城做官不到4年就回家。其孙子潘遵祁于道光二十五年得中进士,改庶吉士,在京城官员们的眼里,潘遵祁“才望既崇,门第又盛,佥谓跬步公卿,指顾间事”,意思是,门第好,又有才气,跻身公卿不过时间早晚的事。但他好像只是到京城考个试,掂量一下自己的能耐,并没有在官场拼搏的“宏伟目标”。道光二十七年授编修,但就在这年八月,潘遵祁就辞职返乡,刻了一枚“四十归田”章,自此不再复出。
离开庙堂,回到江湖,追根溯源,根子在潘奕隽这儿。潘奕隽为次孙取名希甫,并以诗志喜:“科名何仅须天与,才调机云非我臧。”寄托了潘奕隽明哲保身及追求平淡生活之意。他的后辈早早辞官回家,是受到他的影响。
潘奕隽的风雅也传给了潘遵祁,潘家族人此后也热衷收藏与书画鉴赏。这又成为一个传奇。潘家捐献大盂鼎、大克鼎,已广为人知,其实,潘家捐献的远不止这些。比如1953年,潘家将明清手札和诗翰5610通,及宋刻、抄校善本41种捐给了国家,1956年、1957年,潘家就向上海博物馆捐献字画99件,向南京博物院捐献字画150件。由此可知,潘家收藏之富。
这种“隐”可以用大隐隐于市来描述,这要有一种超脱的心理。当然前提是首先要有物质保障,潘氏掌管盐公堂,且有良田,一家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能够不问世事。
潘氏宗祠 菊石 摄
记者:2019年,您曾出版《过云楼档案揭秘》,在书中提到了苏州的文人雅集,其中也有贵潘家族的身影。
沈慧瑛:这几年我一直关注过云楼档案,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苏州文旅集团。过云楼由苏州文旅集团负责修复,除此之外他们这几年还修复了潘曾莹故居(探花府)、潘世恩故居(状元博物馆)、潘鎰芬故居、宣州会馆、博习医院等深宅大院。他们策划《苏州老宅故事丛书》时,希望我写《贵潘家族传奇》一书。
在写作过程中,也的确发现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和贵潘家族有交集的档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圈子文化,对文人士大夫来说就是雅集。
潘奕隽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辞职回苏,从此归隐泉下,逍遥度日,过着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潘奕隽与同道们举行各种雅集,品鉴书画,陶醉山水,品茗饮酒,从中获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满足。乾隆五十六年,潘奕隽与袁枚、王鸣盛、王文治、钱大昕等好友“时为文酒之宴”,饮酒赋诗,风雅之极。这些友朋学术造诣高超、声名显赫,在当时及后世广为人知;与江苏巡抚陶澍、吴云、石韫玉、潘奕隽、韩崶等人举行雅集,结为五老会,留有《沧浪五老图》。
清同光年间,苏州齐集了达官贵人,他们或在朝堂为官,或已退隐林泉,因缘际会相识相交相知。顾文彬、潘遵祁、潘曾玮、彭慰高、沈秉成等人成立真率会,经常在顾文彬的怡园、吴云的听枫园、沈秉成的耦园、李鸿裔的网师园、潘遵祁的三松堂举行雅集。光绪十年四月十二日,在潘遵祁的三松堂举行真率会雅集,潘遵祁手剪祖父时栽培的娑罗花分赠来宾,并首吟七律两章,顾文彬与诸友各有和章,还请顾沄画《西圃看花图》。
除潘遵祁、潘曾玮堂兄弟外,以收藏古籍、工词擅书著名的潘祖同也是真率会的主要成员。
青棠花室偶笔(潘曾玮)
潘家后人分布世界各地
记者:贵潘家族身处吴地,就您所知,潘家对当地作过哪些贡献?
沈慧瑛:咸丰十年庚申之乱对江南的经济文化带来沉重的打击,苏州、常州、镇江诸府均沦陷,无论是平民之家还是官宦之家,均损失惨重,死伤无数,尤其使明清以来一直处于大都市地位的苏州遭受重创。
战乱平息后,潘祖荫与同年常熟人杨泗孙向皇帝上奏《敬陈救时八策疏》并团练章程十二条,提出减免江南税赋。次年十月,潘祖荫又向朝廷呈上《请免钱粮汰厘局严军律广中额疏》,指出江南地区“烽火余生,救死不暇,何力治田?苟无田,何有粮?苟无粮,何有课”,提出对江南地区减赋的主张。同治二年(1863)四月二十日,潘祖荫再次为江南减赋呼吁,还联合曾国藩、李鸿章的响应与支持,终于在次年,朝廷同意酌量议减江南税赋,其中苏、松、太三属漕额着减三分之一,而常、镇亦加恩予减十分之一。潘氏一族利用自身的影响,为江南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记者:就您了解,潘家后人现状如何?
沈慧瑛:贵潘家族是个大家庭,潘家辈分是按“奕世遵先志,承家裕令谟。诗书维正学,孝友式修儒”这20个字排列的。《贵潘家族传奇》一书相关人物主要写到承字辈,写到了数学奇才潘承洞先生,他的研究成果曾让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王元、陈景润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潘老去世。
就我所知,潘家后人分布世界各地,不少定居欧美等国。其中家字辈、裕字辈中在教育界、医学界、科技界、艺术界多有建树,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就有四五人,如家普、家复、裕信等均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音乐的有潘裕礼,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事绘画艺术的有潘裕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潘裕丰是苏州工艺美院副教授;还有港台明星潘迎紫,她是裕字辈的。在海外的潘氏子孙大多从事科研工作,如潘裕敬,美国化学博士,现为美国罗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潘裕民,美国药理学博士,现为斯坦福大学临床调查学院院士;潘裕焕为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书香门第的传统,在潘家后人身上得以体现;良好的家风家训滋养后人,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
沈慧瑛,文史学者,苏州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苏州历史文化研究,有《过云楼档案揭秘》《灯火阑珊处》《远行》《君自故乡来》等多种著作问世。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