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为给朋友做过汉服内衬,由此进入了汉服圈,一点一点发掘出自己的热爱。作为一项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也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
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穿汉服,公园、大街上看见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国风美少年》等综艺的播出让大众更了解这种圈层爱好。
敖珞珈也说,一开始爱上汉服是因为它的美,而真正爱上汉服则是因为它蕴含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文化,那些刺绣、针法、纹样背后的含义,研究的越多,就越希望能够推广它。
(非遗般的时尚-千年手艺秀翻全场)
二十年前,郁丽琴创办了姐妹绣庄,作为苏绣世家的女儿,她深知这条路要走下去不容易。尤其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年轻人追求快速高回报的东西,这么一比,苏绣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培养一个好的绣娘要5-8年,悟性不好的甚至10年都学不好,很多人从一开始就退却了。
这是一门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的手艺,最初,吕小怡也只能静下心绣两个小时,而且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但日子一长,再沉浸其中时,就完全能够排除周围的嘈杂,甚至不希望自己在刺绣中被任何事情打扰。
当然,在最初她也曾羡慕周围年轻朋友们的生活方式,爱笑爱闹爱出去玩,但是在慢慢投入刺绣并把全身心都交付其中后,不仅吕小怡自己爱上了这种沉静的感觉,她身边的朋友也被其打动,羡慕她这样能够感受自然的“慢生活”。
对于吕小怡来说,除了和母亲一样的那份对苏绣的热爱,在她心中更多了一份希望苏绣复兴、创新的青年责任。面对这门“挺苦的手艺活儿”,她不仅想着如何寻回曾经失传的针法技巧,也想着积极寻求创新,去创作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作品。
无论是苏绣还是汉服,都正迎来年轻人的回归,通过这些富有底蕴的文化传承,新一代人能够去发现“传统自美”,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扬传统、复兴传统。
由西促会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牵头主办的非遗文化旅行推广活动,承办方去哪儿旅行上线了百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路线,位于江苏镇湖的苏绣故里游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郁老师的绣庄里,游客们不仅可以听苏绣科普,在鉴赏茶歇会上涨姿势,老师还会手把手教学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一份传承百年的优雅精致。
吕小怡介绍说,苏绣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像水粉画,可能看到的是一种“蓝色”,但是实际上却是要用十几种颜色、绣很多层才能调和而成的。丝线的调色要把一根丝线分成三十分之一,再和其他颜色调在一起,哪怕丝线垂直90°和平铺180°的光泽都是不一样的,精心雕琢而出的颜色可以随着光影流动。
现在,去哪儿旅行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揭开苏绣神秘面纱的钥匙,和小伙伴们一起“绣出传统,秀出美”,共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邃与创新吧~
2016-07-29 来源:城市商报
随着被当作国礼送到外国领导人手中,苏绣艺术这些年不但成为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高端艺术品的代名词。而如今,由于个性化定制的出现,苏绣又来到普通百姓身边,大到屏风、背景墙,小到一件手包或者挂件书签,这种针针线线织就的艺术品,已经可以盛开在我们身边的任意一个角落。
记者昨日从高新区团委获悉,凭借着“个性化创意苏绣”项目,镇湖新生代绣娘吕小怡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据了解,这还是苏州刺绣领域第一个获此荣誉的绣娘。更让人惊讶的是,吕小怡是“半路出家”,从一位写字楼白领转身成为全职绣娘,只为能制作出年轻人喜欢买、消费得起的刺绣作品。
黑框眼镜后的眼神专注而仔细,一根绣花针在她的手上来回挥舞,飞针走线间一朵“牡丹花”已经初具形态……见到吕小怡的第一眼,这位1989年出生的绣娘正端坐在绷架前忙碌,那神态和架势,俨然是位“老法师”。
“我出生在刺绣世家,却是半路出家。”听完记者来意,吕小怡放下手中的活计讲起了这些年她与刺绣的故事。
原来,吕小怡是土生土长的镇湖人,外婆、妈妈都是有名的绣娘。小学时她就跟着妈妈学刺绣,从初中开始,每个寒暑假,除了做作业,小怡都要拿着绣花针练习刺绣。她笑着说,那时候做刺绣可以赚零花钱,第一件刺绣竟然赚到了200元,她高兴了好几天。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小怡也慢慢体会到了刺绣背后的艰辛:妈妈经常为了赶制作品通宵熬夜,爸爸辛辛苦苦在外地销售也常常卖不到满意的价钱,这些让她从小就在心里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好好学习,以后考大学,然后做一个坐办公室的白领,再也不能像父母这样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了。2006年,吕小怡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苏州一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顺利在园区找到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她仅用一年时间就晋升到了培训专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公司白领。
理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的时候,吕小怡却发现,自己对于刺绣的感情无法割舍。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外求学、工作,但从未离开过刺绣,平时一有空,便会跟着妈妈学上几针,大学里,她的刺绣作品获得DIY手工制作大赛一等奖。不过,真正做出放弃“白领梦”,回家做一名绣娘的决定,是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那时,母亲郁丽琴受邀前往苏州馆进行刺绣表演,小怡请了三天假帮妈妈打下手。短短三天,让吕小怡强烈感受到了刺绣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刺绣再也不是以前人们养家糊口的手段了,它现在已作为一门艺术被大众广泛接受。”这次的经历让吕小怡彻底下定决心:放弃自己从小梦想的白领工作,回家做绣娘。
辞职回家后,吕小怡拿起绣花针做起了全职绣娘,年轻的她并不满足于老一辈绣娘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是通过专业的美术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吕小怡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绣出图画的艺术感,她曾去清华美院接受了为期两个星期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培训,还去工艺美院学习了摄影。2011年,吕小怡独立创作的首幅作品《流沙》获得了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银奖。此外,吕小怡与母亲郁丽琴合作的两幅作品《繁花似锦》和《希望》勇夺2012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评出的刺绣类作品金奖,这也让她成为苏州刺绣领域获得此荣誉的最年轻的绣娘。
这两年,随着在刺绣领域越“钻”越深,勤于思考的小怡渐渐发现,如今的刺绣艺术有两极分化的趋势:“高端的往艺术品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刺绣作品耗时长、成本高,表现形式单一,很难拴住年轻人的心。”于是,通过市场分析并结合当下消费群体的需求,小怡决定实施“个性化创意苏绣”项目。她大胆将刺绣与家装设计融合在一起,结合客户家装风格,定制与之相统一的刺绣作品。同时,一系列融合了手工刺绣的各种工艺品孕育而生,如围巾、包袋、饰品等,这些产品价格低、方便携带,适合大众消费,同时又融入了苏绣的传统工艺,当作礼品赠送也很合适。
由于个性鲜明价格适中,小怡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吕小怡直言,这除了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有意外之喜:前年,“个性化创意苏绣”创业项目凭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摘得了第四届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二等奖。而在高新区团委的支持下,今年小怡又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小怡显得很是谦虚,她坦言,她会坚持“定制”这条路,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进刺绣艺术中,做出年轻人喜欢买、消费得起的刺绣作品。(记者 王骏 文/摄)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