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传播苏州桥文化 常理工大学生暑期为桥描红名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苏州古桥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明初,每一座古桥纵然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仍安然坐落,静静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串起一段段历史。

暑假期间,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23名成员走进苏州水乡,为屹立其上的众多小桥重新描红桥名,使它们焕发新颜,并且学习了解与桥梁相关的历史典故,延伸桥的文化内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山塘桥上色


山塘桥、宝带桥、茗香桥、永和桥……实践团每画过一座桥,都会浸润在桥的历史。虽然在“描桥”前他们都会尽力搜集资料,了解桥的“前世今生”,但一些桥梁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他们便提前走访询问当地居民,再向游客介绍,传播桥梁文化,邀请小朋友一起参与“描桥行动”,给他们种下一颗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种子。

小朋友参与“描桥行动”


桥是苏州独特的城市文化,新时代青年人有责任要让古桥恢复昔日荣光,不仅是维护市容市貌,也是传承桥梁文化的体现。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吴文化和桥文化,实践团还邀请到用画笔记录苏州历史的"画桥老人"罗元粞来分享他与古桥的故事,这一堂珍贵的网课使同学们对苏州古桥有了更浓厚的感情。

画桥老人罗元粞展示画作


渡僧桥、观园桥、帝赐莲桥、西太宴桥……炎炎夏日,实践团的成员们不畏酷暑,为苏州近30座桥描红。“我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了古桥被岁月冲刷掉的名字,用自己的知识给游客普及了苏州桥文化。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将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播给他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今后我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吴虹欣说道。

古今通贵桥对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沈菲儿

校对 苏云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