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10月11日凌晨,吉林松原发生疑似陨石坠落事件,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那么事件是怎么发生的,现在陨石找到了吗?记者联系到了吉林市博物馆陨石部研究人员。
这不是陨石第一次陨落吉林了
记者:11日凌晨,火流星划过天空,发出光亮,瞬间亮如白昼。
研究人员:这是火流星空爆现象。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烧蚀,内外温差大会发生空爆,爆炸会产生火流星现象,同时造成流星体瓦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监测结果显示,此次坠落事件共发生了四次空爆,每次空爆都会使流星体飞行轨迹发生改变。
记者:博物馆方面现在寻找到疑似陨石了吗?
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找到。作为公立的陨石博物馆,我们工作的重点科考,不是“猎陨”。 科考工作分两个阶段。一是用5—7天的时间进行密集的走访、搜寻,初步锁定陨落区域,收集整理好各种资料、数据。如果这期间没有找到,说明陨星燃尽或落入无人区,长期的搜寻工作要靠志愿者;二是陨石被发现后,再派人进行实地测量,勘验,完善科考数据与模型。事件发生后,我们派出了两批队员展开实地考察。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目击者访谈和现场监控录像后,确定了火流星的飞行轨迹和陨落区域,后经证实,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数据相吻合。目前火流星现象对当地居民影响不大。预测的陨落区域地型复杂,有沼泽地还有大片未收割的玉米地。吉林地区已进入初冬随时会落雪,我们第一阶段的科考工作已经结束。此次科考我们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科技馆和五云坊陨石工作室密切合作,得到了徐伟彪研究员、张勃老师、杜芝茂老师和广大志愿者星友的大力支持。
记者:这不是吉林第一次发现陨石了。
研究人员:对。吉林最有影响的一次陨石坠落事件是发生1976年3月8日下午3时的吉林陨石雨,当时大量的陨石降落在吉林市郊、永吉县以及蛟河市方圆近500平方千米的平原地域内。据记载,这场陨石雨造成了当地地震台站1.7级的地震记录。吉林陨石降落后中国科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搜集到的吉林陨石标本共138块, 总重量超过2700千克,其中,吉林一号陨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石陨石重1770千克,吉林二号重126.5千克,吉林三号重123.5千克。吉林一号陨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世界之最”的名号,更重要的是,它是开展陨石研究的珍贵样品。这些陨石目前在吉林市博物馆收藏和展示。2012年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如皋陨石
公元前472年陨石第一次陨落江苏
记者:吉林陨石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吗?
研究人员:是的。这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事实上,陨石坠落会伤人,也有引发火灾的记录。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描述过一块陨落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的陨石酿成火灾的事情,说是“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目前发现国内各地,包括江苏,也有目击陨石陨落。
记者:如皋陨石常被提起。
研究人员:对。我们国家很早就有对陨石陨落的记录。“陨石”这个词也是早在《春秋》这本书里就有了。史书上记载陨石陨落的记录超过300次。如皋陨石是1952年4月1日陨落在如皋民范村的麦田里的。当时苏北日报曾经做过报道:坠落的当天晚上,天空很晴朗,忽然一阵闪亮,出现在月亮的北边,跟着就有呼呼的响声,随后地面稍有震动,像有东西从空掉下,当时因为是夜晚,群众没有见到什么,隔了数天,挑草小孩在该村万登文家小麦田里,发现了一块石头,比西瓜稍小一些,灰黑色,样子不很整齐,重11市斤。
这块陨石现在紫金山天文台。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搜集到的第一块陨石。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回忆,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紫金山天文台时,特意提出要看这块陨石。
记者从《地球化学》等杂志发现不少关于古代陨石的文章。如,褟锐光、夏晓和在《我国古代陨石的研究》中,曾做过一张统计表格,发现在1911年之前陨落的陨石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中,以河南省最多,有40次,其次是江苏和上海,39次;河北、北京和天津,34次,山东26次。
记者在该表中发现,江苏省最早有陨石记录的是苏州市,发生在公元前472年。南京市最早的陨石记录发生在公元586年,陨落在建康殿前。
古人如何看待陨石
古人对陨石有自己的理解。
黄时鉴在《中国古代对陨石的记载和认识》一文中,对此做过一番梳理。
《春秋》记载:鲁僖公十六年春,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纯客观的叙述。将陨石同星星联系起来的还有《春秋左氏传》: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指出这些陨石的前身就是星,这样就把流星和陨石联系起来了。
但是到汉代,大儒董仲舒把陨石同日蚀、地震等都列为“天”所表现的“异象”,是“天”有目的地用以指点人事的,要地上的人们“省天谴而畏天威”。后来刘向等又把阴阳五行说同天人感应说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神学迷信的灾异系统,这样,种种灾异,包括陨石在内,就一一与人事比附起来。
东汉时的思想家王充对上面的这些说法十分反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中指出:春秋时代,五石陨于宋。这五石,就是星。星离开天而坠落下来,不是神的事情,而是自然界的现象。
到了宋代,王安石又对董仲舒这些人的陨石学说做了一次批判。
对陨石,古人还有各种迷思,比如:天上的星星为何会被谪落人间?它们又如何能再上天呢?虽然古人提出一套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它并没有多少说服力,让更多的人相信。所以,天上的星星为何会掉落地球,这成了困扰古人的不解之谜。南宋时期,赵文曾写诗云:
煌煌天上星,堕地化为石。
回思天宫胜,再上那可得?
意思是,天上的星星落到地上化为石头,但如果它们想到天上那么好,又怎样才能回去呢?
直到明清之际,西方的几何知识传入中国,国人才最终认识到,天上的星星并非如同他们肉眼看到的那么小,它也不会无端坠落。对陨石的研究要直到现代科学进入中国,人们对它才有正确的认识。
吉林市博物馆陨石部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现代陨石学认为陨石是穿过地球大气层、自然陨落到地球的地外的太阳系天体的碎片。1976年吉林陨石陨落后,国内科研工作者对陨石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国外学者也广泛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我国后来进行的太空探索活动奠定了基础。陨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陨石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当今收藏界的热门。为了正确认识陨石、促进陨石收藏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广陨石科普刻不容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