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新书《两京十五日》签售现场
去年,马伯庸来扬州时表示,到扬州,最想去瓜洲看一看。还想以扬州,尤其是瓜洲为背景写一本小说。时隔一年,带着新书《两京十五日》归来的他不负众望,因为这本书中,瓜洲正是重要场景地。
△《两京十五日》实体书
以大运河为背景的《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中的故事以明初最热门的几个话题“迁都”“漕运”“靖难”为背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场景,串起了大明王朝的社会百态,给观众展示了一幅明代大运河沿岸民生的鲜活画卷。
漕运的介绍,书中规划出了一条详细的路线,连沿路一些关键节点的由来,甚至连船只应当如何顺利通过都有细致描写。
《两京十五日》这本书描写的是明代大运河沿岸民生的鲜活画卷,其实在明朝时期,瓜洲正处于漕运地位重要转折时期,一起来看看吧。
瓜洲在明朝是重要的水上枢纽
明朝的瓜洲,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之处的长江北岸,属扬州江都县。当时瓜洲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地理位置重要,是明代运河和长江沿线的重镇。
明初,瓜洲入江水道分为三支,为防河水下泄入江,乃筑坝,漕船到此需反复盘坝。明永乐元年(1403),由于明王朝决定迁都北京,漕运量激增,明朝粮艘漕船基本上由镇江渡瓜洲,然后经伊娄河北上。
明代瓜洲还有很多有关漕运的建置,不仅有漕运府、屯船坞、瓜洲仓等,还有瓜洲坝、通惠闸和广惠闸。它们共同承担着拦截长江洪涝、运河蓄水、漕运和农田灌溉等多种功效。
其中隆庆六年修建的广惠闸,在运河水道之上,官府在此设关收税,征收的税款作为修理运河岸基的工费,由瓜洲江防同知管理,呈报工部核销。
明代礼部尚书胡濙写有《瓜洲西津渡重建马头石堤记》。2009年春天,镇江市考古人员在对镇江西津渡码头进行考古作业时,出土了一块明代石碑,碑上刻有“瓜洲马头新建石堤记”。该石碑的出土,见证了瓜洲古渡的重要性以及官府对瓜洲渡码头建设的重视,说明瓜洲在明代是重要的水上枢纽。
军事重镇古代瓜洲不仅是水运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重镇。明朝设立江防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瓜洲闸官署、瓜洲税课司署。清朝设立瓜洲巡检司署、漕运府、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瓜洲协镇署(即提督署)、瓜洲营守备署、瓜洲河营下营守备署、游击署、千总百总署等,还有砖厂公馆、瓜洲坝公馆、瓜洲仓、瓜洲火药局等。
救助专业队伍长江水域真正意义上的救助专业队伍也始于明朝。明朝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在镇江和瓜洲之间打造两艘救生专用船,并向社会招募水手30余人“济渡救生”。他还亲自率领民工修建西津渡石堤,使救生船直抵码头,大大方便了旅客登船。
名人轶事留世著作
瓜洲古为南北交通要津,自唐至清代中叶,漕运发达,各业繁荣。历代文人墨客、名家学者,均驻足过瓜洲,留下诗篇近万首,除了《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白居易的《长相思》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还有不少名家名篇,据《瓜洲续志》记载,明代赵鹤著有《具区文集》《文山寓扬忠愤录》,另编《维扬郡乘正要》存世。魏旭著《濯江集》。
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凄美爱情故事,经过文学、戏剧和音乐的演绎,几乎家喻户晓。据说也发生在明朝瓜洲。
马伯庸说,弘扬大运河文化要从细节入手,在小编看来,瓜洲文化的古今魅力同样要从微处挖掘。近年来,瓜洲坚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加快文旅小镇的建设步伐,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积淀的运河古镇,正焕发新生机。
来源:瓜洲旅游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