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华教授从中华文化烙刻的稻作基因说起,通过生动的故事与案例,串联起稻香里的文化自信、稻田共作背后的生态理念、稻苗生长为何重在拔节孕穗期,以及中国近年来先进的水稻种植与栽培技术如何担负起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借助线下讲授与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丰收节里与青年学生一同谈文化、论担当、话人生。
尊稻,尊的是什么?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水稻栽培学教授丁艳锋看来,这场师生围坐一桌、气氛活跃的坐而论“稻”,尊的是农耕文化之道、尊的是生态和谐之道、尊的是民生温饱之道、尊的是厚德育人之道。他还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导师、“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始人、凌启鸿先生,80多岁还躬耕一线、视察稻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农人”将新技术、新知识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动人故事。
丁艳锋认为,南农师生以特色思政课的方式庆祝丰收,有助于激励师生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中肩负责任、勇担使命,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科学技术,用硬核科技助推农业发展。
南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杨弘毅表示,经历了今年疫情的洗礼,倍感农民的艰辛,同时也意识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意义,“作为农业高校的学生,我们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响应号召,厉行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据了解,南京农业大学通过打造“秾味思政”课程思政品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搭建起农业特色的立德树人载体,立体化、艺术化、多元化地呈现专业课程中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
通讯员 楠秾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李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