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史上资历最高的试飞员
在纪念会上,通过专题片和张阿舟弟子现场回忆,展现了张阿舟“科学救国、航空报国”的理想追求和“为国铸重器、育英才”的灿烂一生。
1920年,张阿舟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书香门第。从他懂事起,国家一直内忧外患、贫穷落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小他就树立了“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
193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航空工程系助教。后参加庚子赔款考试,考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生,他仍然选择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导师推荐他进入英国飞机工厂研究和发展部工作,任技术员。之后,他又回到布里斯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12月,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刚刚通过博士答辩的张阿舟,内心十分激动,亟盼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次年1月,他经香港回国,途中接到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喜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1951年,张阿舟被分配到南昌飞机制造厂工作,任主任工程师、设计科长。厂里接到试制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的任务,凭借深厚的航空工程知识,张阿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飞机的设计、强度计算及其试验任务中。
在他的指挥下,1954年5月该厂完成了部件和全机静力试验,证明飞机强度合格。7月,张阿舟登机参加飞机试飞,体验和纪录了最大平飞速度、最大升限等飞行性能。经过一系列飞行试验后,国家试飞委员会认定初教5飞机性能符合技术要求,可以进行成批生产,提供空军训练使用,由此开创了新中国自制飞机的历史。
毛泽东主席为此给南昌飞机制造厂发了贺信。当年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上,毛主席再次赞扬我国首架自制飞机时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张阿舟也因在试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而荣获“特等功臣”,奖状编号为第一号。
他还是“王牌教授”,培养出三位院士
1955年,张阿舟从南昌飞机制造厂调入南京航空学院,从一名富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变成一位名教授。当时恰逢南京航空专科学校改为南京航空学院(本科),师资力量缺乏,诸多课程无教师上课。“张老师是哪门课没人上,他就上哪门课。”赵淳生院士说。
张阿舟先后讲过《飞机构造与强度》《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自动调节原理》《薄壁结构力学》《飞机强度计算》等十几门课,主编或参与编写《飞机强度计算》《飞行器振动基础》等多种教材,为南航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代初,张阿舟开始招收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对振动理论和工程应用开展系统研究。1981年,张阿舟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招收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
张阿舟教授与张世英教授、张幼桢教授、王适存教授被誉为南航的“三‘张’‘王’牌”,他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包括赵淳生、胡海岩、向锦武三名院士。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张阿舟先生塑像揭幕仪式和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揭牌仪式。60年多来,南航力学学科培养了以陶宝祺院士、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郭万林院士、陆夕云院士、向锦武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面向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中的许多关键难题。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通讯员 王伟 包玉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丁皓宇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