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有事找紫牛|5.5个小时的维修,载满回忆的棕绷床终于修好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记者同志你好,我已来南京,过完元旦返回武汉,最近有人需要修棕绷床的话可以联系我。”近日,原定春节前后来南京的邵师傅给记者发来消息。原来,为了陪老伴治疗牙齿,邵师傅提前返宁,繁忙中还惦记着曾答应要为《扬子晚报》的读者朋友们维修棕绷床。12月26日中午一点,邵师傅来到位于演武新村的李先生家。

曾以为修棕绷床手艺已失传,《扬子晚报》给予希望

“我最初以为现在没有修床匠了,修棕绷床的手艺必然已经失传,觉得自己肯定得一辈子睡一张破损的床,心里很失落。”李先生介绍道,这张床是与自己夫人邵女士在1976年结婚时购入的,“原本这张床是我们夫妻俩一起睡的,但自从坏了以后,棕绷就像个网兜一样,支撑力不足,两个人睡会偏向一边,很不舒服,现在只得一人睡一张床。”李先生说,这张床之前也坏过,找匠人修过,但仍旧不牢靠,也尝试过自己维修,但没多久又坏了,心里难免失落。

破损的棕绷床

这份失落被11月11日的《扬子晚报》一扫而空。李先生和爱人邵女士都是《扬子晚报》的老读者,“那天我看报纸说有一位邵师傅还能修棕绷床,开心得一晚上没睡好!”在妻子的支持下,李先生给扬子晚报96096热线打来电话,说明了需要修床的诉求,“我们很信任扬子,报社热线将我的情况登记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希望!”

11月11日《扬子晚报》相关版面

从13:00修到18:30,维修考验眼力、体力、耐心

一道长约30厘米的破损,是导致这张棕绷床无法正常受力的关键。“您一定经常靠这头睡,所以这边的绷子坏得相对厉害。除了床面,床底的加固层也坏得差不多了,床就容易塌陷。”经过观察,邵师傅做出判断,李先生点头认可。

拿出工具、抬高床板、用热水浸湿棕绷床面和需要使用的棕绳,邵师傅正式展开了修补工作。先将断裂的棕绷从棕绷床面一一挑出,再将两端的断口依次与新的棕绳打结系紧,剪刀修整接口处,还要将接口挑到棕绷下,防止睡觉时硌人。两小时过去,床面的破损才修好二分之一,“我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楚,以前一天起码要绷两三张,多的时候四张床也是有的,现在一天就一张。”说着,邵师傅拉紧手中的棕绳,将它系紧在断口一端。

邵师傅正在修床

维修进行到16:00左右时,邵师傅突然停了下来,翻包寻找着什么,就在我们以为是修床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时,邵师傅拿出了一袋面包、一个保温杯,满怀歉意地说:“我胃不太好,不能受饿,我吃两口面包再继续。”李先生和妻子见状,忙说家里有吃的。邵师傅摆手道谢,“对于这些情况我都是有准备的,怎么好麻烦你们。”赶忙吃了几口,邵师傅又进入了工作状态。

邵师傅临时垫几口面包

正面的修补结束时已近17:00,将床面翻转过来仍是一项大工程。拆除旧的加固层和固定的木塞子后,邵师傅拿出新的棕绳对床进行加固。四根棕绳为一股,膝盖顶在床沿,左手拉,右手扥,全部棕绳都要绷紧到极限,这对今年70岁的邵师傅来说是一项体力挑战,没过多久就气喘吁吁,但是他一点不打马虎眼。

加固层重新安装完毕,再将床面翻转过来,邵师傅进入维修的最后一步。“以前帮你维修的人只钉了一层绷子,现在我帮你分成两层钉,这样更牢固,保准10年没有问题!”邵师傅介绍道,钉两层绷子是自己在修床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也是自己维持多年的习惯。对于邵师傅来说,当然也能选择只钉一层,省时又省力,但是他固执地认为,“手艺人要认真干活,不能偷奸耍滑,修得不好的话人家就不信任老手艺了。”

睡个好觉,过个好年

从天亮修到天黑,读者李先生心心念念的棕绷床终于修好,摸着坚韧如初的床面,他连声道谢,“邵师傅的手艺不得了,干活不含糊,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邵师傅笑道,“本来我是想春节后来宁帮大家维修的,但是现在赶在元旦过来,也是希望大家过个好年!”读者李先生的妻子也说,“很感谢《扬子晚报》帮我们找到邵师傅,不然我们真找不到哪里能修棕绷床。”

修好的棕绷床

18:30,邵师傅收拾好工具离开了李先生家,“修床也是希望大家都能睡个好觉、过个好年!”后续几天,他还要给多名《扬子晚报》读者维修棕绷床,这让他感到快乐与满足。 

记者向邵师傅了解到,维修一张棕绷床的收费要根据床的损坏程度来定,本次维修价格为1000元。

记者手记:连接断裂的棕绷,也连接人与人

李先生与妻子相知相伴47年,一张婚床,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爱情不会变老,但是物件会老化,所以我们需要小修小补,它们让物件重回坚固的同时,也让回忆更加坚固。我想,这样的修补已经远远超出“手艺”的范畴,而是一种连接,断掉的棕绷由新的棕绳进行连接,一对爱人与一个修床匠则由《扬子晚报》进行连接。我们很荣幸能成为这篇故事里的人,也很感激读者们给予的信任。

相关新闻:有事找紫牛|“修床匠” 离开南京十多年,每年回来都会修棕绷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舒曼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