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紫牛探访:新中国首场马拉松 | 超时空赛道,冠亚军跨越65年的“重逢”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周老!我们几十年没见面了!你好啊!”隔着屏幕,93岁的夏启宇,兴奋地打着招呼;屏幕那一头,89岁的周德贵,也激动不已——这是一次跨越了六十五年的“会面”,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赛的冠军和亚军,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见面了!

    夏启宇与周德贵通过视频进行互动

皆九旬高龄,两位矍铄老人“相见欢”

7月13日上午10时许,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夏启宇老人家中,见证了这一次横跨六十五年、极具历史意义的“会面”。在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的帮助下,身在南京的冠军夏启宇,和身在常熟的亚军周德贵,连线成功。

两位九旬高龄的老人,精神状态之好,和实际年龄并不相称。多年来养成的良好的锻炼习惯,让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远超同龄人。隔着屏幕,两声亲切的招呼,两位老人同时展颜欢笑,这一刻,令人动容。

    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赛的冠军获得者 夏启宇

夏启宇向周德贵说道:“到现在我们还健在,还能见面,太好了!”周德贵一边回忆夏启宇当年“步子小,动作快”,一边问道:“身体还好吧?”两位老人惺惺相惜,一致相约等到天气凉快,再回到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赛的举办地南京江宁“重温当年情”!

周德贵当年在常熟汽车站工作,平时就喜欢锻炼,天天跑步。他也是江苏省早期5000米纪录的创造者。而回忆起当年另一个项目10000米,周德贵还相当惋惜:“我速度特别快,我10000米最后100米可以跑到11.1秒,可惜,10000米距离国家纪录差了4秒。”

    志愿者向周德贵(右)老人赠送晓庄学院熊淦瑾同学的画作

谈起当年的长跑经历,周德贵“争强好胜”之心不减:“长跑要刻苦训练,不刻苦不行的。我们单位本来也有一个人专门去体委里面参加比赛,别人说他厉害厉害,看见我,他也只能服帖了。本来我也不想参加,但是我看这个比赛很上我的门路,然后就和他不客气了。你也不比我训练的多,我也是起早训练的。起早也自己打理的,一下子可以杀个几个来回的,跑跑也无所谓的。那个比赛我一上去状态很好,不知道甩他几圈,要三圈半呢!”

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勾起串串回忆

今年6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深度报道栏目“面对面”专访了夏启宇,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新中国第一位马拉松冠军的故事,终于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与此同时,报道也多方证实了新中国的第一场正式马拉松比赛,于1957年11月24日在南京市江宁区举行。南京,是新中国马拉松赛事的“起源地”。

冠军夏启宇、亚军周德贵、季军王作友、殿军丁义美……一个个名字,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马拉松赛事,又拉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年轻时的周德贵

多年来努力寻找夏老和周老等选手下落的南京体育史研究者胡卓然,在获悉寻访到周老的消息后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夏老和周老在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里夺取冠亚军的消息,也不只是当时江苏省的报纸予以及时报道。上海《新民报晚刊》(现为《新民晚报》)在1957年11月26日及时报道了前天在江宁举行的马拉松比赛,并且详细报道了夏老和周老的比赛细节。

“这充分展示了当年比赛完成后立即产生了全国影响,被公认是新中国最早的马拉松比赛。”胡卓然说道。

夏启宇当年的夺冠成绩为2小时52分40秒,这一成绩,比一个月之后在合肥举行的马拉松测试赛冠军张良友只慢了6秒。说起这一成绩,夏启宇无不遗憾地说道:“当年如果能再做充分的准备,我的成绩应该会更好。我们当时的线路也不全是平地,还有山路,道路条件也不太好,或许也影响到了成绩。”

在这场马拉松中,前半程夏启宇和王作友交替领跑,两人竞争激烈;到了比赛后半程,夏启宇冲刺,确立了较大了领先优势,最终夺冠。而周德贵夺得亚军的过程更是“相当刺激”,他是最后时刻50米冲刺超越了王作友,最终比王作友快了4秒到达终点。

周德贵当年参加比赛时的留影

在周德贵的记忆中,当时比赛的时候有人指引着参赛运动员跑,应该没有重复路线的折返跑,都是直跑;他也记起了一些细节:“有的路挺好,有的路不行。那时候才刚刚开始,什么都没有,条件还是挺艰苦的。”

当年线路今何在?方山脚下景致如画

在《新华日报》当年的报道中,提及了这场马拉松的线路起点从江宁东山镇起跑,终点在方山横岭村。而具体的线路和地点,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南京晓庄学院和南航金城学院的志愿者,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了这一研究项目中。

    南京晓庄学院两位志愿者高雪龙(右)和蒋辰昕(左)

在夏启宇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来自晓庄的两位志愿者高雪龙和蒋辰昕。高雪龙说道:“毕竟是新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当时马拉松的终点,我们已经探访过了,也邀请夏老亲自再去回访一下。那个地方就在现在方山脚下的横岭社区,以前叫做横岭村,我们对附近天瑞小区、横岭新寓这些地方的八九十岁的一些老人进行了走访,对周边哪些道路是当时就有的,哪些是翻新的等等情况做了一些了解,最终确定了马拉松终点所在的路段。”

蒋辰昕补充道:“同时我们也寻访了体育局、档案馆之类的单位,我们也想看一看,因为之前根据现有的资料,当时的路线是比较少的,大路不是特别多,但明确标注了江宁-溧水公路是一段沿线,所以也想看看能不能把当时的路线再复原出来。现在我们也把我们收集的资料再进行整理,看看能不能再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并且我们也想去重温方山的这段马拉松的路线。”

在“会面”的另一端常熟,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熊淦瑾,送了周德贵一幅亲手作的画,画的正是新中国首次马拉松比赛完赛地江宁方山。

    学生志愿者在方山北麓试跑

据悉,志愿者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已经在方山北麓多次试跑,从青年人的视角来看,如今景致如画的方山风景区周边路况,非常适合举行各类路跑活动,或许不久之后,这里也将重新吸引马拉松爱好者到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晨瑆 孙云岳 张昊 实习生 朱雨柔  总策划:冯秋红

特别鸣谢:胡卓然老师

相关阅读: 面对面 | 新中国首位马拉松比赛冠军夏启宇:生命只有一次,活得精彩就足够了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张晨瑆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